?
大禹文化润西扆

日期:2018-04-18 浏览次数: 字号:[ ]

大禹铜像

悠久的历史及与大禹有关的传说故事,赋予了西扆村特有的文化内涵。西扆村,因为有了大禹,变得更加美丽和神圣。

日前,记者走进西扆村,亲身感受这个美丽乡村在传承大禹精神中谱写的“西扆芳华”。

  ●记者 徐霞鸿 文/摄

  大禹在此娶妻、会诸侯

  西扆(yǐ)村很好找,车至柯桥区安昌街道,车水马龙的齐大公路边,看到一座身姿挺拔伟岸的巨型铜像,就是村口了。这座铜像,就是大禹像。也因为大禹,齐大公路从国际村到安昌大酒店的这一段,被改名为大禹路。

  那么,这个至今还没有被太多人知晓的村庄,又是如何与大禹发生联系的呢?这还得从这个大禹铜像对面的小山讲起。这座南北长755米,东西宽710米,海拔116米,面积仅0.4平方公里的小山,名叫西扆山,西扆村因山而得名。

  不过,早在4000多年前,这座山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称呼:涂山。没错,就是大禹娶妻之地的涂山。据绍兴最早的地方志,东汉袁康、吴平辑录的《越绝书·记地传》载:“涂山者,禹所娶妻之山也,去(山阴)县五十里。”宋人王十朋在《会稽风俗赋并序》也有记载:“嵊山巍其东,涂山屹其西”,并注释“嵊山在剡县东三十四里,涂山在山阴西北四十五里”。处于绍兴西北方向的西扆山,正是古籍记载中的涂山。

  对此,越文化专家盛鸿郎曾做过专门的考证。他在一篇名为《涂山考》的学术论文中得出结论:从地名学、现存御碑、群众口碑、志书记载、古地理及海运等方面资料看,“西扆山即涂山”的观点,均可相互佐证。同时,他还提出了“《山海经》记述的会稽山,与今会稽山多不相合,疑古涂山即为会稽山”的观点。

  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,也就不难理解大禹曾在这里会诸侯了。同时,也更加印证了“涂山改名为西扆山”的原因。扆,为天子负斧面南而立的故称,本意是斧形屏风,而斧则代表戉,即钺,为越之象征,也就是越族。大禹以山为扆,接受诸侯之朝见,西扆由此而得名。

  而关于大禹在此娶妻的故事,也在《吴越春秋》中有明确记述:“禹三十未娶,行到涂山,恐时之暮,失其度制,乃辞云:‘吾娶也,必有应矣。’”

  76岁的李贤生是《西扆村志》的主要撰稿人之一。他告诉记者,作为禹会诸侯和娶妻之地,这里不仅有许多神话和传说流传至今,而且有众多禹迹可循,历经4000多年而未湮没。

  “大禹治水,使涂山附近方圆百里的风土成了吉壤,恩泽惠及黎民,后世为敬仰大禹之功绩,山上建大禹庙,以祭祀这位治水英雄的恩德。”李贤生告诉记者,根据历代志书的记载,古时涂山曾建有禹庙。如今登上西扆山顶,大禹庙虽然已经不见了,但依稀还能看到一些遗址与残迹。

  与禹庙几乎同时代的涂山寺却保留了下来。只不过,这所寺庙原先也是在西扆山上,后来被搬到山脚下。“明嘉靖年间,为建造南京工部尚书何诏之墓,迁福安寺于溪之东岸。当时的福安寺就是现在的涂山寺,原先这个寺庙是很大的,占地近十五亩。山门巍峨,有正殿、禅房、斋堂等近百间。明洪武以前,民间祭祀大禹的活动都在此举行,明以后才逐渐迁移到现在大禹陵。以前,寺内还竖有十余块祭奠禹的圣旨碑文。”在李贤生的指引下,记者来到了标有西扆村西扆山91号门牌的涂山寺,寺庙如今仅剩前后两进,一块留存在天井中的明代“双龙戏珠”碑,虽看不清碑文,却默默映出当年的辉煌。

  同样有禹迹可循的,还有西扆村下属自然村红桥头村的村名。传说,当年大禹在此斩了开会迟到的防风氏,防风氏的血流下来,染红了山下的溪水,这里就被叫做红桥,附近的村子也就成了红桥头村。这个桥名和村名,从大禹时代起一直延续到了今天。

  新建大禹文化园

  4000多年前,大禹在此娶涂山氏为妻,婚后四日即离家,治水十二年,三过家门而不入。后来,女娇生下启,涂山也就成了夏朝帝王启的诞生地。

  “大禹,其实是我们西扆的女婿。”在西扆人心中,大禹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。说起大禹,几乎每一个村民都能说出一些典故来。而大禹身上那种“舍小家为大家”的精神,也在西扆代代相传。从去年9月开始在村口兴建的大禹文化园,将成为西扆村大禹文化和大禹精神的集中展示地。

  身高5米,气势恢宏,巍然伫立的大禹铜像,是这个大禹文化园最吸睛之处。“光是讨论大禹像的方案,我们就反复推敲了7次。最后定下来这个‘面朝西扆山,身穿朝服,拿着宝剑,振臂一呼’的形象,代表着当年的大禹是从这里脱下朝服,换上战服,赶赴治水现场的。”陶招贵,安昌街道的新农办主任,因为全程参与这项建设工作,对每一个细节都十分清楚。他告诉记者,对于这个大禹像的材质,他们也进行了多次讨论。“我们考虑过用石头,也想过用玻璃钢、黄铜,最后才确定用这种最符合大禹气质的青铜,这也是对大禹最大程度的还原。”

  大禹文化园还没有完工,但大致的轮廓已较完整地呈现出来。记者在现场看到,大禹铜像面前,依次摆放着九个鼎。“九鼎象征着九州,也是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。传说,大禹建立夏朝后,各方诸侯为表示敬意,常向大禹献‘金’,也就是青铜。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,就也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青铜,铸造成了九个鼎,大禹把九鼎称为镇国之宝,各方诸侯来朝见时,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。”陶招贵带着记者,一边参观一边介绍。九鼎之间,还有12个字体不同的“忠”字地雕,代表的是大禹忠诚的家国情怀。铜像的背后,则是戏台、村史馆、大禹文化陈列馆等仿古建筑。

  不远处,一个身高3米的女娇铜像,正在含情脉脉地注视着自己的夫君。《吕氏春秋·音初》篇云:“禹行功,见涂山之女,禹未之遇,而巡省南土。涂山氏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,女乃作歌,歌曰:‘候人兮猗!’。”这“候人兮猗”的涂山之歌,就是我国最早的爱情诗。

  女娇铜像身后,还有一幅200多平方米的巨型3D墙绘,描绘的正是大禹治水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的千年佳话。

  而村口的小路,也因为是大禹曾经走过的路,被叫做了禹迹路。路口的立体墙绘上,画着大禹当时所用的农耕器具,左准绳右规矩,提示着村民不忘大禹以身为度、以声为律的律己精神。

  “大写西扆”今巨变

  山不在高,有仙则灵。村不在大,有人则名。事实上,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的大禹,不仅在此娶妻生子、会诸侯,也给此地留下了讲求团结与坚持的大禹精神。

  由102人组成的乡贤参事会,就在西扆村的乡村治理中发挥了这种现代大禹精神。这是一种参与村级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新型农村社会组织。乡贤代表们的共同特征是:都是当地的“能人”以及在外打拼的成功人士。

  2012年7月起,乡贤濮黎明回村任党委书记。秉承大禹精神,村两委班子开启了一场以打造“大写西扆”为主线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。与此同时,在濮黎明的带领下,乡贤参事会很快发挥了作用。从2015年成立至今,西扆乡贤累计捐款655万元。此外,濮黎明还建立慈善基金,并将自己担任村干部的薪酬充入其中,用于帮助和救助困难群众。

  就这样,西扆村日渐繁华起来。走进如今的西扆村,只见大大的水车,传统的乌篷船,渔网、渔灯将沿河的楼房装扮得趣味十足。错落有致的小洋房连成片,绿树成荫、繁花似锦的道路干净整洁,清清的河水映照出蓝天白云,呈现出祥和美丽的农村新面貌。

  随着生活幸福指数的快速提升,村民的觉悟也高了。如今大禹文化园所在地,占地23亩,原来是村里的一个幼儿园和村民住宅及企业厂房,听说要立大禹像、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大家都二话不说,立即为大禹文化园腾地方。“这也是大禹精神的传承,舍小家,为大家。”一位村民说。

  “这里不仅是大禹文化园,也是村民的精神家园。”西扆村党委副书记濮传康认为,大禹文化园的建成,让西扆村一直流传着的大禹传说故事有了一个有效载体,今后这里也将打造成安昌古镇的一个旅游延伸点。

  安昌街道宣传委员杨桦认为,如何将西扆村的大禹故事推荐好,将西扆村的大禹精神发挥好是值得深思的课题。而当务之急,就是在这个大禹文化园完成硬件设施的建造后,尽快进行文化内涵的充实。

 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