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五甲村“三治融合”唤回淳朴民风清正乡风
|
||||||||
|
||||||||
“今天我想去趟百官,求搭顺风车。”“大概几点,可以一起走?”……7月1日中午,曹娥街道外五甲村党总支书记倪佰芳一打开手机,就一连跳出了百来条聊天记录,其中多数来自一个叫“一呼百应”的微信群。“这是我们的线上‘外五甲’。”倪佰芳举着手机说,小到电视机坏了水管漏了找人修,大到农房过户村里征地的政策讨论,村民都习惯在群里说,而且往往能收到“一呼百应”的效果。 据了解,“一呼百应”群最早由一位长年在外的章姓乡贤创建,因为联络感情之用,当初只限在村中的章姓“十八老堂”,后来左邻右舍,前屋后院,进来的村民越来越多。如今,群成员已达165人。也就是说,全村790人中,平均每一户都有一个代表在群里。 “以前叫‘关起门来过日子’,现在我们希望每一家的门都是打开的。”倪佰芳说,在村庄治理中,最关键的是要建立村民之间的紧密联系,通过借助村民的互助力量,激发村民的自治能力,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。 记者了解到,建群三年多来,除了邻里纠纷的调解劝慰,水电维修的互帮互助,村道河岸的环境监督,村里也习惯把许多公共事务拿到群里说。比如最近的征地告知和意见征询,往往这边的党员会议、三委会会议结束后,群上就有村民你一言我一语,开始热烈讨论,堪称线上的“村民代表大会”。 至于此前的农房墙面油化、绿化环境整治、河道清淤砌石、垃圾中转站配置、亮化工程等一系列村中大事,都无一例外上过“一呼百应”的热议话题。村民也在全程参与村庄规划、工程建设、质量监督中实实在在获得了“当家人”的权利。 与此同时,外五甲村更是深谙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”的道理。早在多年前,村民就开始自定“法律”,自制村规民约。而为了推动村民共同遵守,该村还从2015年起,启动“好婆婆”“好媳妇”和“五好文明家庭户”的评选活动。“第一年,我们发出去200张,收上来120张,大家的积极性相当高。”村委主任陈孟君说,对照标准,层层筛选,谁上谁下,村民心里都有一杆秤。这么一来,村民当中也慢慢形成了向入选者看齐靠拢的良好风气。不仅如此,村中35名党员带头做表率,认领村道和河面的保洁工作,村中乡贤则主动出资购置保洁工具,村民也由此享受到全年无死角的干净整洁。 值得一提的是,外五甲村还诞生全区首家老年食堂,按年龄和身体状况,老年人可享受半价、免费等就餐优惠以及送餐上门的周到服务。开业四年来,不仅村中空巢老人的赡养问题得到妥善解决,尊老爱老的风气也日益浓厚。 建公共群,激发村民自治活力;定村规民约,唤醒规矩意识;树身边榜样,润物无声以德化人,这些年,外五甲村在“三治融合”的探索和实践中,逐步形成自治为本、法治为基、德治为根的个性化治理,也让村民尝到十足的甜头。 “你看我们村,每家每户基本上都看不到围墙的。”经村民提醒,记者才发现,农村常见的独门独院在这里基本绝迹,取而代之的是敞开连片的道地和互相蔓延的花草。大家说,这样不仅串门聊天方便,开车停车也方便。而且因为来去无阻,不少家庭矛盾夫妻口角也往往化解在邻居叔伯的三言两语里。如此一来,邻里关系也变得更为和谐友善,更鲜有偷盗一类的事发生。 信息来源: 上虞新闻网 |